一、高校毕业生就业见习政策
就业见习是为了提高毕业生就业能力,促其尽快实现就业。离校2年内未就业高校毕业生、16-24岁失业青年,可以申请参加就业见习,支持离校6个月的高校毕业年度学生到企业参加见习(见习期限为3—12个月),见习期间,见习单位给予见习人员发放见习生活补助,每人每月不低于2000元,其中就业补助资金按照每人每月1400元给予见习单位补贴,给予带教老师一次性200元补助;同时,见习单位为见习人员购买人身意外伤害保险每人100元,由就业补助资金给予补助。
二、毕业生求职创业补贴政策
对有就业创业意愿并积极求职创业的属于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家庭、贫困残疾人家庭、脱贫户(原建档立卡贫困户)家庭及防返贫监测户家庭、退捕渔民家庭、获得国家助学贷款、残疾人身份以及特困人员中的高校、中等职业学校、技工院校毕业生。毕业生可以通过支付宝城市服务“阳光就业”专栏、微信小程序“阳光就业”“安徽省阳光就业网上服务大厅”(网址:http://ygjy.ah.gov.cn/)、“安徽政务服务网”(网址:https://www.ahzwfw.gov.cn/)注册、登录个人账号,进入“****届毕业生求职创业补贴”模块,按照提示要求,如实、完整、准确填写申请信息,进行网上申报。此项补贴是按1500元/人的标准一次性发放,主要用于补助毕业生求职创业过程中的相关费用,缓解毕业生求职创业费用压力。
三、高校毕业生一次性就业补贴政策
对毕业两年内的高等学校、中等职业学校、技工院校毕业生来淮就业,与企业(本市范围内的民营企业)签订6个月以上劳动合同并按规定缴纳社会保险费的,给予每人一次性5000元就业补贴。到企业所在地所属人社部门申请。
四、稳定就业补贴政策
在我市民营企业稳定就业1年并签订3年以上劳动合同且按规定缴纳社会保险费的,再给予每人一次性5000元稳定就业补贴。到企业所在地所属人社部门申请。
五、面试补贴政策
对毕业两年内的高校、中职、技工院校毕业生,参加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门备案的企业招聘活动,给予外地毕业生每人1000元、本地毕业生每人200元面试补贴。
六、一次性创业补贴政策
对毕业2年以内的高校毕业生首次创办小微企业,自工商注册登记之日起正常运营3个月以上并依法缴纳社会保险费的,由就业补助资金给予5000元一次性创业补贴。
七、高校毕业生灵活就业社会保险补贴政策
离校2年内未就业高校毕业生,灵活就业或通过新就业形态方式就业,并以个人身份缴纳社会保险费的,按照每人每月给予350元职工养老保险补贴(享受最低生活保障的职工养老保险补贴为每人每月450元)和100元职工医疗保险补贴,补贴期限不超过24个月。
八、创业担保贷款政策
对高校毕业生在淮创业,可享受最高50万元全额贴息的创业担保贷款。期限为3次,一次1年。
九、创业税收优惠政策
持人社部门核发《就业创业证》的高校毕业生在毕业年度内创办个体工商户的,可按规定在3年内以每户每年14400元为限额,依次扣减其当年实际应缴纳的增值税、城市维护建设税、教育费附加、地方教育附加和个人所得税。
十、实习补贴
对毕业两年内各类高校、中职、技工院校毕业生来我市企业实习的,给予每人一次性1000元实习补贴。
十一、生活补贴
对不享受急需紧缺人才政策的本科及以上、大专及中专(技校)毕业生,在淮民营企业就业,3年内每人每月分别给予800元、600元生活补贴。
十二、购房补贴
对不享受急需紧缺人才政策的本科及以上、大专及中专(技校)毕业生,在淮民营企业连续工作满3年,在市内购买首套商品住房的给予5万元购房补贴。
十三、专项补贴
对驻淮院校毕业生留淮或外地院校淮北籍毕业生回淮在民营企业工作的,3年内另给予每人每月500元的专项补贴。
十四、技能培训补贴
对有培训需求的高等学校、中等职业学校、技工院校未就业的毕业生开展免费职业技能培训,并对初次参加技能鉴定的费用予以免除。
十五、离校高校毕业生如何落实好自己的学籍档案?
高校毕业生到具有人事档案管理权限的机关、国有企事业单位就业的,由单位直接接收、管理档案;到无人事档案管理权限的单位(非国有企事业单位、外资企业等)就业的,可由工作所在地公共就业和人才服务机构负责提供档案管理等人事代理服务;离校时未就业的,可由学校统一转回原户籍所在地公共就业和人才服务机构保管。毕业生要高度重视学籍档案,把自己的档案落实好、安排好。
十六、高校毕业生党组织关系应转接到哪里,流程?
转移和接收高校毕业生党员组织关系,坚持便于党员参加党的组织生活、便于党组织教育管理监督党员,一般按照工作单位党组织、单位所在地党组织、经常居住地党组织、公共就业和人才服务机构(只接收预备党员)或户籍地党组织的优先级顺序办理。高校毕业生党组织关系网上转接流程。高校毕业生党员组织关系转接工作应通过全国党员管理信息系统办理,主要流程是:(1)申请。毕业生党员离校后,高校党组织如实填写党员组织关系介绍信,发起网上转接申请。(2)审核。接收单位党组织收到党员组织关系介绍信后,一般在3个工作日内与高校党组织联系核实党员身份,确认是否符合转接条件,并做好党员档案接收及审核、通知党员报到等工作。(3)接收。对符合转接条件、确认党员身份、党员按时报到的,接收单位党组织一般在1个月内办理接收手续;不符合条件的,退回申请并说明有关情况。
十七、高校毕业生享受的就业服务
(1)教育部会同社会招聘服务机构推出“24365 校园招聘服务”,举办各类区域性、行业性、联盟性专场招聘会。高校毕业生可用学信账号登录“国家 24365 大学生就业服务平台”(https://www.ncss.cn/)或微信搜索关注“国家 24365 大学生就业服务平台”(ncssfwh)公众号并绑定学信账号,获取求职意向登记、岗位一键搜索、职位精准推荐、在线求职应聘等一站式服务。
(2)各地各高校不定期举办各类线上线下招聘活动,高校毕业生可以通过各地各高校就业指导部门及其网站,获取信息服务。
(3)教育部推出“互联网 + 就业指导”公益直播课,通过新华网、央视频、学习强国、中国教育电视台等平台,围绕就业形势与政策、职业生涯教育、求职择业指导、行业发展趋势等主题,帮助毕业生答疑解惑。毕业生可通过“24365就业资讯”(ncssweb)公众号获取课程直播信息,通过“国家 24365 大学生就业服务平台”(https://www.ncss.cn/)学职平台版块回看课程。
(4)组织开展“宏志助航计划”,教育部推出全国高校毕业生就业能力培训网络平台,提供就业指导和职业技能类网络课程,帮助大学生拓展职业视野、了解行业发展和岗位要求、提高职业技能和就业竞争力,学生可通过“国家 24365 大学生就业服务平台”(https://www.ncss.cn/)宏志助航版块进入,符合条件的在校生还可在高校报名参加线下培训。
(5)各地各高校开展线上线下就业指导活动,提升毕业生求职就业能力。毕业生可以在各地各高校的就业指导部门获取指导服务,也可通过“国家 24365 大学生就业服务平台”(ncssfwh)公众号访问“我的辅导员”与辅导员关联,获取辅导员帮助指导。
(6)毕业生在微信小程序或皖事通中搜索 “安徽省大学生就业服务平台”或“大学生就业”,实名验证后登录进入平台。
(7)毕业生可使用平台完成意向登记、简历投递、线上签约 / 解约、线下签约 / 解约、登记就业协议信息等,具体操作方式可咨询本校就业部门。
(8)签订就业协议的毕业生在网签平台上传就业协议,经学校(院系)审核通过后,完成去向登记。其他去向的毕业生通过平台选择毕业去向类型,按照具体要求填写相关去向信息,上传证明材料,经学校(院系)审核通过后,完成去向登记。
(9)教育部提供毕业生就业去向查询反馈服务。每年 6 月 -9 月,应届毕业生可以登录学信网在“学信档案”中查看本人毕业去向,并可在线反馈信息是否准确。如信息不准确,可备注说明具体情况,由毕业生所在高校根据反馈情况及时更新。
咨询电话:
市公共就业和人才服务中心: | 0561-3050620 |
相山区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 | 0561-3193265 |
杜集区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 | 0561-3091298 |
烈山区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 | 0561-4685592 |
濉溪县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 | 0561-7505613 |
淮北市公共就业和人才服务中心
高校毕业生防“诈”常识
一、“培训贷”陷阱
警方提示:
不要轻易添加自称“老师”的陌生人微信,不要轻易参加打着“兼职赚钱”幌子的培训班,更不要轻易在陌生网页及平台上转账汇款、办理贷款。如不慎踏入“培训贷”陷阱或者遇到疑似“培训贷”诈骗的情形,应积极收集并留存有关证据,涉嫌诈骗的应向公安机关报案,勇于用法律手段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识别要点:
1.诱导办理“培训贷”“助学金”等各种名目的贷款
2.承诺学完可以接单赚钱
3.签订"不平等条约”
二、收费陷阱
警方提示:
收费是最常见的招聘陷阱之一,不少不良机构都会以押金、保证金等借口向求职者收取各种费用,得手后便提出各种苛刻的要求迫使求职者自动放弃。
识别要点:
1.对招聘职位许以高薪
2.承诺工作很轻松
3.面试很简单,轻易即可录取
4.对方表现急切,要求你尽快交钱
三、中介陷阱
警方提示:
这类求职陷阱利用求职者渴望高薪职位的心理,许诺能够以特殊渠道得到心仪的工作,借此收取中介费和押金。
识别要点:
1.吹嘘门多路宽,无正规流程
2.缴费后久无音讯或直接被拒
四、试用陷阱
警方提示:
一些不良企业,往往以试用期的名义骗取廉价劳动力,或是非法延长试用期,或是在试用期即将期满时以各种借口辞退求职者。
识别要点:
1.要求先入职,试用期满后再签约
2.试用期内不予办理社会保险
3.试用期所做工作与实际应聘岗位不符
五、协议陷阱
警方提示:
协议陷阱也是很多职场新人会踩的坑,黑心企业往往通过口头协议、拒签协议、签订霸王协议等方式,欺诈求职者。
识别要点:
1.找理由拒签就业协议书
2.签订协议后借故收回
3.在协议中添加霸王条约
六、扣押证件陷阱
警方提示:
任何单位和个人都无权扣留他人证件原件,求职者不要将证件原件交付他人。需要提供证件复印件的,要注明具体用途。
识别要点:
1.扣留身份证、毕业证、学位证等证件